2025年,臨河區高度重視誠信建設工程,將其作為推動區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舉措,納入重要議事日程。全區上下秉持“實干、擔當、必成”的精神,精心謀劃、科學部署,以“干事、干成事”的堅定信念和使命擔當,全力以赴推進各項任務落實落地,確保誠信建設工程穩步前行,為經濟社會發展筑牢堅實信用根基。
一、扎實推進依法行政,賦能“政務誠信+利民”建設
多措并舉,持續優化政務服務,提升政務誠信水平。一是優化便民惠企舉措,推進“高效辦成一件事”主題服務,擬推出“低碳產業項目建設一件事”“開辦養老機構一件事”,其中“低碳產業項目建設一件事”已初步形成辦事指南并開始業務流程測試。目前,全區共受理“一件事一次辦”事項36025件,“全區通辦”事項378件,位居全市前列。二是深入排查整治政務失信行為,制發相關通知,深入排查51個部門,共排查出線索2個,涉及金額33.433萬元,涉及企業1家,全部辦結,整改率100%。設立“誠信建設投訴”窗口,接入市12345“政務誠信失信舉報”專席業務,切實提升政務透明度。三是積極解決“蒙企通”平臺企業反映問題,暢通投訴渠道,優化營商環境,已接收案件1件并已辦結。四是開展行政執法培訓1次,50余名執法人員參加,全面加強基層行政執法隊伍建設。對行政許可和處罰信息進行“雙公示”,拓展至“十公示”,提高政務公開精準度。組織全區34個單位參加自治區政務誠信監測培訓會,全區23個單位累計報送“雙公示”信息。五是將全面依法治區、誠信建設工程列入年底實績考核,通過考核倒逼工作落實。
二、法治保障營商環境,賦能“商務誠信+惠企”建設
通過法治手段保障營商環境,推動商務誠信與惠企服務深度融合。一是持續推進信用檔案建設、信用評價和信用修復制度,為全區76639戶市場經營主體建立信用檔案。在41個部門、43個領域建立信用分級分類監管制度,開展“雙隨機、一公開”檢查86批次,檢查市場主體407戶。完成企業異常名錄信用修復77件,行政處罰信用修復2件。二是健全信用獎懲機制,持續開展商務失信行為整治行動,制發相關通知,按月調度各單位整治動態。各行業主管部門已將“紅黑名單”上傳至聯合獎懲系統。三是推動誠信興商與促進消費深度融合,舉辦新春年貨節等促消費活動50場次,帶動消費4億元。大力發展銀發經濟,建立養老服務點34個,建成養老服務中心53個,設立老年助餐點43個。四是創新信用融資服務,制定支持小微企業融資機制,走訪小微企業46722戶。五是加強經營主體信用建設,建立“一業一冊”告知制度,制定合規經營清單和信用承諾制度,并在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公示。
三、打造放心信用環境,賦能“社會誠信+氛圍”建設
通過多種措施營造良好的社會信用環境。一是嚴格落實《內蒙古自治區社會信用條例》,印發相關通知,開展宣傳活動。二是拓展“信用+”應用場景,9個行業主管部門開展19類應用場景,實施信貸扶持,核準“個體蒙信貸”25戶,發放金額325.9萬元。三是加大失信主體懲戒力度,制發通知,建立失信專項治理臺賬,擬吊銷356戶市場主體營業執照。四是加強誠信宣傳教育,開設“誠信臨河”宣傳專欄,發布報道28條,開展志愿服務活動50余場次,完善案例庫,舉辦各類節日誠信宣傳活動。五是加強誠信企業品牌建設,印發通知,梳理6050家可申報誠信示范企業、85家可申報誠信標桿企業,組織766家企業參加線上培訓,推薦2家典型企業。
四、提升執法司法質量,賦能“司法公信+為民”建設
通過完善執法司法機制,提升司法公信力,切實保障群眾合法權益。一是完善執法司法信息公開機制,推廣應用“移動微法院”,提供網上立案、預約立案、跨區域立案等服務。二是扎實開展“昆侖”專項行動,組成聯合檢查組,開展食品藥品聯合檢查10次,銷毀假冒偽劣商品,開展涉民生執行專項行動10次,執結案件493件,執行到位1169.65萬元。三是建立聯合防范懲治虛假訴訟工作機制,召開聯席會議,印發相關文件,告知當事人虛假訴訟后果,簽訂承諾書。四是持續開展執行攻堅行動,辦理查詢業務5000余人次,查解封業務310件,曝光典型案例,推進“實踐點”建設,維護民營企業權益。五是依法平等長久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產權,制定工作方案,開展執法培訓,排查涉企案件86件,追責問責3人。六是成立“駐企法官工作站”,召開座談會8場,發放宣傳冊1000余份,化解涉企糾紛121件,發出司法建議書6份。推進律所與商會合作,開展“法治體檢”活動。七是開展“法律服務民營企業”系列活動,落實便民惠企措施,進駐便民服務大廳,打造“一站式”窗口,提供“無假日”服務。
初審:焦婷 復審:高瑞 終審:王祥健